在自己的印象中,童年农村的夏夜虽然不像现在的夏夜这么热闹,夜生活这么丰富多彩,但回想起来,仍觉得很有趣,令人回味。
那时白天,成年男人忙着在坡里下地干活,侍弄庄稼,家庭妇女则推碾磨面,料理家务,街头很少见到大人们的身影,只有我们三五个孩子在大街上或小胡同里打闹玩耍。不一会儿就玩厌倦了,加之天气炎热,只好挂着一身汗水无精打采地回家。
然而一到晚上大街上则比白天热闹了许多。那时候,村里还没有通电,无电视可看,无法在家呆着,吃完晚饭放下饭碗我们孩子就到大街上去玩,大人们则洗涮完毕后也陆陆续续来到街头乘凉。夏日的夜晚,虽然太阳早已不见了踪影,但仍酷热难当。空中一丝凉风也没有,树枝纹丝不动;树上的知了也仿佛耐不住酷热,在树上不停地鸣叫;小狗也懒得跑动,趴在主人们的身旁,伸着舌头呼呼直喘气。大人们坐在马扎或小杌上,手拿芭蕉扇在不停地搧着并拉着家常,有些勤快的人则借着月光或星光摸索着干活,主要是扒麻和搓麻绳、搓麻线。夜晚街头蚊子比较多,人们用扇子不停地拍打身体,以防蚊子叮咬,有的人还将用荆草搓成的草绳点燃驱赶蚊子。我们孩子们仿佛不怕热似地你追我赶,不停地奔跑、打闹。有时还玩捉迷藏游戏,为防止被对方发现,有的躲在树丛下,有的猫在墙角里,还有的藏在人家的厨房里的灶台后和柴堆里,当被对方发现并捉住时,脸上、衣服上还抹着、挂着黑色的烟灰。
当然,我们也有安静下来的时候。记得小时候有两个纳凉的好去处,一是村头生产队的麦场。麦收早已完毕,麦场边上除了几堆麦穰啥也没有,空旷平整干净,是纳凉的好地方。大人随身带着破凉席,铺在场院里躺在上面,孩子们没有凉席就席地而卧,也不怕弄脏了衣服。面朝天空数星星,除了“勺星”、“北斗星”、“牛郎织女星”和“银河”外,大多数都叫不上名字来。再一个纳凉的好去处就是村外西北方向的巴漏河。这条河离村不到一华里,河面宽阔,河水不深,清澈见底,白天我们就在河里戏耍游玩,摸鱼捉虾,夜晚我们几个小伙伴相约来到河边,脱掉衣服纷纷下水,并不停地用手朝对方身上撩水,清凉的河水洒到身上倒也很舒服。打闹累了就头枕着河里的石头平躺在河里,听任淙淙河水从身上流淌,好不惬意。
夏日的夜晚还有让我们感兴趣的事便是听大人们讲故事。记得有个本家大爷“杨家将”讲的特别好,只要他在场,大家就一致要求他讲段杨家将故事,他也不推脱,清清嗓子就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一气能讲一个多小时,正当大家听得聚精会神时他便说:“预知后面如何,且听下回解说”,无论大家怎么央求,他也不再讲了,于是人们便盼着到第二天晚上再听讲。有时还听大人们讲神话鬼怪故事,记得当听讲《聊斋志异》中“画皮”故事时,自己听得毛骨悚然,脊背发凉,母亲让回家拿东西自己都不敢去,老是担心身后有鬼怪。小时候母亲不给讲这些鬼怪故事,而是讲一些如“画中人”、“牛郎织女”等有趣的神话故事。自己印象最深的是牛郎织女故事,记得母亲讲每年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一天所有的喜鹊都口里衔着树枝到天上去为牛郎织女搭建天桥了,这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坐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有时还能听到牛郎织女在说悄悄话呢。自己信以为真,有时真的看到白天没有喜鹊了,晚上很晚不睡觉,坐在葡萄架下等着听牛郎织女说话,结果什么也没听到。
自己印象之中夏日的夜晚睡觉是件困难的事情。室内闷热不通风,蚊子不住地在身边盘旋嗡叫,只好在床上架上蚊帐,这就使自己感到室内空间更加狭小,更加闷热。刚躺下时凉席还算凉爽,不过一会儿身子下面就热乎乎了。用芭蕉扇搧风,但一会儿胳膊就累了,实在困得坚持不住了就顾不得闷热迷迷糊糊睡着了。半夜不知要醒多少次,醒来就觉得满身是汗。有时朦胧之中感到一阵阵凉风吹过,睁眼一看原来是母亲在用芭蕉扇给搧风,自己又重新睡下。
啊,童年的夏夜,令人难忘的夏夜!
评论